林业    使用指南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作者信息

专业号:绿缘


绿缘的最新文章:

    微信关注

     
    关注“林业产业论坛”微信号:linyedawosi
    经济林:为什么一定要关注微信?
     

    文章信息

    经济林 > > 学习 > 正文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绿缘 2012/12/5 7:52:55
    心情:开心日期:2012-12-05 星期三天气:地点:集安市
     

    摘要:生态文明简单说就是生态和文明的结合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是高端文明。是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描绘了新的美好蓝图。本文笔者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进行阐述。

    关键词:生态 文明 建设

     

    十八大报告中用整整一个章节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执政理念的再升华。在表述中,应用了“美丽中国”,“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等修饰语句,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概念。我国历经30多年的快速发展,由于国家提供物质产品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在快速提高,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也相应提高,从而社会表现出许多负面现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产品生产成本在提高,能力在减弱。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良好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建设既富强又美丽的中国,不仅要增加GDP,也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拥有健康,这就要有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原。建设美丽中国,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虽然不是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但是此次是系统化、完整化、理论化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是我党对资源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这一系列方针和战略思想的新概括与再升华。简言之,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二是文明新境界。生态文明倡导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不是物质财富增加而自然受到伤害的文明。

    三是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如果为了我们这一代过上好日子,有更多的物质财富,破坏了资源和环境,使我们的后代没有生存、发展的条件了,那怎么去实现持久发展呢?我们要建设康佳社会,要实现现代化,要实现共同富裕这些都是必要的,但在这个同时我们也要保护好资源和环境,特别要珍惜利用每一寸国土,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够永续发展。

    1、只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突出表现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这里有我国国情、发展阶段的原因,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还有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等发展方式的原因。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只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概念。30多年来,我国物质产品生产能力极大提高,但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却在减弱。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在相对减弱,对良好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需求结构变了,生产结构、发展方式就要变,否则就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就违背了发展的目的。

    3、只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这一代要发展经济、增加财富,过上好日子,但既要坚持以我们这一代人为本,也要以子孙后代为本。这样,才能保障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续发展。

    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是十八大报告的一大亮点。报告还明确指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并提出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高级阶段,是人类文明的高级状态,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这是解决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三大战略格局”。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总体要求是,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在五个方面着力:必须改变唯GDP的观念,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必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市场化机制,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思想理念、本质特征、国策方针、途径方法、重要目标、根本目的六个方面,因此,我们分类实策。

    1、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我们必须摒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2、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本质特征,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

    3、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制定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编制各类规划、推动各项工作都必须遵循这一国策和方针。

    4、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

    5、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努力形成同传统工业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占用自然空间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

      6、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我们不仅要建设强大富裕的中国,也要建设美丽的中国。如果我们富裕强大了,民族复兴了,但听不见春天鸟的喧闹,看不见秋日的繁星,喝不到清洁的水,见不到绿色森林,这能叫小康社会吗?因此,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建设既富强又美丽的小康中国,不仅要增加GDP,也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拥有健康,这就要有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原。只有山川秀丽,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
    阅读 6523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主办单位: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运营:经济林网

    京ICP备05067984号-24

    基于 E-file 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