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    使用指南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作者信息

专业号:经济林资讯


经济林资讯的最新文章:

    微信关注

     
    关注“林业产业论坛”微信号:linyedawosi
    经济林:为什么一定要关注微信?
     

    文章信息

    经济林 > 经验研究 > 理论研究 > 正文

    我​国​经​济​林​学​科​进​展

    媒体:经济林研究  作者:胡芳名 谭晓风
    专业号:经济林资讯 2014/7/9 23:06:03

        经济林是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为主要目的的林木。其产品是指除用作木材以外的树木的果实、种子、花、叶、皮、根、树脂、树液等直接产品或是经加工制成的油脂、食品、能源、药品、香料、饮料、调料、漆料、蜡料、胶料、树脂、单宁、纤维等间接产品,国外称之为非木材(质)林产品(Non2woodforestproduct,简写为NWFP)。经济林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林种。经济林产业已成为我国林业产业的主体,占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的60%以上,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经济林学科的由来
        中国是经济林学科形成的发源地。经济林是我国林业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为便于科研、栽培和开发利用而圈定的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一类经济树木。我国有经济树种1000余种,大量栽培的约有200多种。经济林在我国栽培利用的历史悠久,现已形成了独立规模的经济林产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林业科技工作者就着手大力开展经济林良种选育和丰产栽培的科学研究。为了适应当时经济林生产、科研和人才的需求,原湖南林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前身)于1959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大学本科经济林(当时称为特用经济林)专业,这标志着我国经济林学科的诞生。1962年国家制定的科技发展规划中首次包含了经济林研究方面的独立课题。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时,经济林学科被列入学科目录中,福建林学院(福建农林科技大学前身)招收了我国第一个经济林研究生(1名),1981年原中南林学院招收了我国第一批经济林硕士学位研究生(2名),这标志着我国经济林学科的基本成型;1993年原中南林学院获得我国第一个经济林学科博士点授予权,并于1994年招收了我国第一个博士学位研究生(1名),这标志着我国经济林学科的基本完善。经过近50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林学科现已形成了包括经济林产业—经济林科学研究—经济林专业教育三个层次的完整体系,经济林学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学会和学科建设方面,中国林学会设置了经济林分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目录中也在林学一级学科目录下设置了经济林二级学科,经济林学科的发展逐渐走上正轨。同时,经济林学科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重视。
    2 经济林科学研究进展
    2.1 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
        20世纪70~80年代,尤其在“六五”和“七五”期间,部分经济树种被列入攻关计划之中,我国开展了多种经济树种种质资源的调查和收集工作,基本上摸清了全国主要经济树种的基因资源,建立了油茶、油桐、栗、枣、柿、核桃、乌桕等树种的种质资源库[1]。近年来,由于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技术平台的建设,许多经济树种种质资源的相关信息得到了整理或整合,并建立了相关数据库,取得很大的成效。经过长时间的资源保存和评价,已筛选出一批优良的种质资源,为杂交育种等提供了基本素材,其中以油茶最为典型。但是,“八五”、“九五”、“十五”期间经济林树种未被列入国家攻关课题中,加之油桐、乌桕等经济树种种质资源库遭到严重破坏,致使相当部分的经济树种的种质资源已经丧失,现在正在恢复之中。
    2.2 经济树种的良种选育
        经济林育种以常规育种的成效为最大。以油茶为代表,目前我国已选育了一批优良的无性系,其中有54个品种通过了国家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和认定,这些良种在油茶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他经济树种的常规选育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并成功地应用于经济林生产中。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便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展了经济树种的遗传多样性、品种的分子分类与鉴别、遗传图谱构建、重要基因分离克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国内许多相关单位利用RAPD、AFLP、ISSR等标记对油茶、银杏、枣、香榧、板栗等经济树种的遗传多样性、分子分类和分子鉴别展开了深入研究。利用RAPD标记构建了世界上第一张银杏分子遗传图谱与世界上第一个油茶cDNA和EST文库,分离鉴定了一批重要基因,并就相关基因的功能进行了研究。银杏、油桐、麻疯树等树种的EST文库的构建和重要基因分离克隆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中。另外,在细胞水平的研究上,已在油茶、核桃、麻疯树等树种中得以展开,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一些经济树种的再生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为其快繁和转基因育种奠定了基础;一些树种(主要是药用树种)的细胞培养体系已经建立,为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工厂化生产打下了基础。
    2.3 经济树种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
        中国经济树种自交不亲和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现已取得重大进展,与发达国家没有明显的差距。以梨为代表,从中国砂梨、白梨、秋子梨、新疆梨中分离鉴定了近30个新的S基因,确定了100多个主要栽培品种的S基因型,确定了利用基因芯片技术鉴定梨品种S基因型的快速鉴定方法,为梨栽培的配种配置和杂交育种的亲本选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他树种的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苹果、杏、扁桃等蔷薇科树种,对柚等树种也有少量的研究,但与梨相比差距太大,远未达到揭示基本规律、可直接应用于生产之中的水平。国内关于一些重要经济树种(如油茶等种)的自交不亲和的研究尚未展开,这是限制这些树种栽培品种配置的技术瓶颈,尚待深入的研究。
    2.4 经济树种优质高效栽培等宏观技术的研究
        优质高效栽培是经济林栽培目标之一,围绕高产、优质、高效和无公害的标准,将多项国内外园艺化栽培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和改进,进而形成了适合推广应用的现代园艺化栽培技术体系。经济林产品的品质包括外观品质、营养品质、食用品质、贮藏品质、加工品质等方面。优质高效栽培是在选用优良品种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来实现经济林产品优质化的。经济树种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重点在于树体管理、土壤水肥管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技术调控、有害生物管理等方面,围绕这些重点就品种配置、矮化密植、整型修剪、土壤耕作、精准施肥、土壤灌溉、人工授粉、疏花疏果、果实套袋、反光着色、植物调节剂的使用、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对经济树种生长结实和品质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综合的栽培技术体系,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品质。针对油茶、油桐、板栗、枣、柿、核桃等经济树种已经制定了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即国家林业局标准)和地方标准。
    2.5 保鲜贮藏和加工利用的研究
        在木本粮油、特色干果、森林食品等主要经济林产品的贮藏、品质形成与保持、商品化处理、深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自“六五”科技攻关以来,在“山茶属植物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及相关化妆品开发技术的研究”、“化妆品用茶油加工技术研究”、“茶油香气组成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等项目研究的带动下,在茶油品质的形成和保持等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这为茶油新产品开发、茶油精炼工艺、茶皂素抗菌效果和油茶枯饼固态发酵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野生木本淀粉树种资源的收集与评价、制备技术、品质变化及其后续开发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在优质特色干果品质保持、商品化处理技术等方面,开展了采后处理、生理和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进行了有关“经济林标准体系分类表”、“新鲜果品质量分级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板栗贮藏保鲜技术规程”、“樱桃质量等级标准”等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对干果采收期与其品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开展了干果贮藏保存技术的前期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材料。取得了“四种主要经济林产品贮藏保鲜及加工技术”的研究成果,并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松花粉等功能食品的开发取得了实际性的研究成果,解决了雨季采收贮藏的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人工促成建立松花粉专用林分的相关技术,开展了松花粉的药理试验与毒试验,已研发出数个新产品,建立了专门的松花粉原粉处理车间、精制松花粉生产线和多种生产设备及产品研发设备,且已具备开展该项目研究的良好技术条件。开展了“葛根膳食纤维开发利用研究”、“竹笋膳食纤维及其系列产品加工技术研究”等项目研究,以竹笋、葛根渣为原料,探索出制备膳食纤维添加剂的工艺技术路线,并对产品膳食纤维的含量及主要功能性质进行了分析,对其保健功能进行了动物试验,并将膳食纤维的后续加工产品(包括高活性膳食纤维胶囊、固体饮料和高纤维饼干等产品)的加工工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2.6 生物质能源开发技术的研究
        中国是能源消耗大国,目前国家从战略高度来抓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工作,科技部和国家林业局已将“生物质燃料油技术开发”特别是生物柴油的开发列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和国家973项目之中。中国能源油料植物、燃料油植物的开发利用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较大差距。我国现已查明的能源油料植物(种子植物)种类有151科、697属、1553种,占全国种子植物的5%,其中油脂植物有138科、1174种,挥发性油料植物有83科、449种。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麻疯树、黄连木、文冠果、光皮树等树种,其中又以麻疯树和黄连木的研究最突出,在其种质资源收集、品种筛选、生物学特性、苗木培育、丰产栽培、基因克隆分离、生物柴油加工等方面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研究基础还比较薄弱,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提升研究水平和壮大研究队伍。2.7 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开发的研究为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林的生态效益,开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实施创名牌战略,这是提高经济林产品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各地都加强了产品和企业的认证工作、商标注册和科学评选活动,如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安全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原产地域产品认证,打造了一批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生产基地、知名产品、知名企业、知名市场,全方位地推动了我国经济林产业化的发展。据国家林业局统计,名特优新品种、名牌产品数呈快速增加趋势。近几年来,由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基地”共有300多个,一批产品已享誉海内外。红富士苹果、核桃绿色食品的开发研究走在全国的前列,我国还开发了柑桔、茶叶等绿色食品,目前有机茶油的认证开发工作正在进行中。但是,各产地的环境研究和加工研究还未能跟上国际步伐,尤其是有机食品开发尚未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与发达国家的产品还有差距。
    3 经济林科学研究与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研究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生产和科研的需要
        我国林业研究院所和高等学校从事林业研究的科技人员以用材林研究为主,而研究经济林的人员相对较少。直至1997年我国才有经济林学科博士研究生毕业,现在全国已毕业的经济林学科(含森林培育学科经济林方向)硕士研究生仅有400余名,已毕业的经济林学科博士研究生还不到100名,博士研究生人数远远不能满足国内人才的需要。目前,我国经济林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4个:经济林栽培、经济林育种、经济林产品加工利用和经济林生物技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范围和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3.2 国家对经济林科研和学科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经济林产业虽然占林业产业的60%以上,但国家对经济林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投入非常少,致使经济林科研条件和学科建设相对落后,与用材林和林业生态研究的基本设施和条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缺乏永久性的经济林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评比试验研究基地,缺乏先进的野外观测仪器和室内研究实验设备,塑料大棚、可控温室等方面的设备更为落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专门的经济林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也极少,且实验设备相对老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林研究的发展和深入。
    3.3 研究基础相对薄弱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林树种资源非常丰富,而各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等环境条件的差异很大,这使得经济林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能系统研究和综合开发利用的只是很少一部分经济树种,许多经济树种还没有得到比较全面的研究,即使是研究比较系统的多数树种,由于经费的欠缺,其研究深度也还不够甚至被中断。
    4 经济林学科发展战略
    4.1 科研平台的建设
        加强对国家林业局经济林育种与栽培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同时在全国要通过建设一批省级经济林重点实验室、永久性经济林试验基地和地市级经济林研发中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经济林科研推广体系,聚集经济林优秀科技人才,创造优良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让他们无需为试验条件和科研经费发愁,潜心从事经济林的科研、教学和推广工作。在科研体系建立的基础上,要完善学会建设,经济林学会要吸收从事政策制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推广研究的各方面的人员,课题分配要协调、合理,从而攻克经济林科学技术的难关,提升经济林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
    4.2 人才平台的建设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最终竞争力。要全面开创我国经济林生产科研的新局面,必须培养一批经济林育种、经济林栽培、经济林产品贮藏加工、经济林生物技术等研究领域的高层人才,以及能适应经济林事业的科研、生产、教学、行政事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不同工作岗位和工作性质的各类人才。不同地域、不同院校和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要互相交流,互派学者进行进修,各取所长,这样才能为我国经济林事业和林业三大体系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4.3 政策平台的建设
        只有制定出符合经济林发展的政策,才能真正将林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制定林业政策时应听取政府官员、研究人员、基层林业人员和农户的意见,协调各方利益,不断将经济林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市场开拓结合起来,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4.4 产业平台的建设
        非公有制林业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主力军,而经济林是林业产业的新亮点之一。要建设涉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政府要抓好林地流转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服务工作,让更多的社会资金流入经济林,以建立一个辐射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业种类多的复合产业体系,无论生产、加工和销售都要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并利用网络、交流会和商品展销会等渠道建立各方面人员交流的信息平台,不断把经济林产业做大做强,使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4.5 市场平台的建设
        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促进林科教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充分挖掘我国经济林资源,不断开发新产品,将经济林育种栽培、直接产品利用、间接产品开发利用与市场接轨,大力宣传经济林产品的生态价值,开拓经济林产品市场,发挥龙头企业对经济林产业的带动作用,推进公司 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户的经济林基地建设和经营发展模式。要在税收、检验检疫、流通等方面给予林产品以优惠和便利,延长经济林产业化的链条,提高经济林的开发利用价值,从而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国家经济腾飞、生态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5 经济林学科发展需求
    5.1 政策需求
        虽然我国的土地流转制度、森林管理政策、森林评估规范等政策不断得以完善,但是,随着经济林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国家教育和林业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到经济林在我国林业产业中的地位,对于经济林学科发展还需制定一些倾斜政策,以进一步提高经济林学科的地位,促进经济林学科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5.2 人才需求
        随着经济林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经营模式的不断变化,人才培养与开发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要树立“大林业”和“生态经济林”的观念,培养出既能掌握传统经济林栽培利用技术、又能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符合林业三大体系建设要求的复合型现代化经济林专业技术人才。在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研究院所的职能与作用的同时,要切实抓好各层次技术骨干的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对林业站技术人员和关键农户的培训指导,积极培育示范户、专业户,以满足我国经济林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5.3 技术需求
        总体来说,经济林学科技术水平落后于农学和园艺学的学科技术水平。要树立经济林栽培“园艺化”的理念,彻底改变经济林粗放经营的传统观念,实施园艺化集约经营。要把各经济树种的各种具体的栽培技术细化,准确把握各项技术指标,建立综合的栽培技术体系,发挥最佳的栽培技术效果。还要将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理论知识运用到经济林领域中,以解决过去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
    5.4 资金需求
        无论是哪个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巨大的资金支持。过去,国家对经济林学科投入不足,无论是经济林科研、经济林人才培养还是经济林产业对资金的需求都存在很大的缺口。加大对经济林学科的投入有利于研究水平的提高、人才的培养和经济林产业的升级。
    6 经济林学科发展目标
        从我国丰富的经济林资源、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出发,以林业三大体系建设为指导,以林地流转、退耕还林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经济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用途为依据,以园艺化栽培为目标,充分吸收现代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技术,加强对经济林育种、栽培、加工利用、应用基础和生物技术的系统研究,揭示经济林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建立经济林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全面提高经济林科学研究水平;加大对经济林学科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力度,完善基层经济林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的技术培训机制,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经济林人才的需要;运用政策、科技、市场等综合措施,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推进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努力打造经济林产业,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以满足国内外市场对各类经济林产品的需要,提高经济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我国粮油安全及长治久安做出应有的贡献。
    7 经济林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与发展方向
    7.1 经济林种质资源收集与良种选育
        主要发展方向如下:①经济林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评价,经过长期的系统研究,为育种提供资源;②经济育种群体的构建,建立系统和健全的育种基地;③经济树种的常规育种,含无性系育种和有性杂交育种等技术;④重要经济树种cDNA文库和EST文库的构建及遗传图谱的构建,重要基因的分离克隆和功能检测,经济树种再生体系的建立,重要经济树种转基因体系的建立,油茶等自交不亲和经济树种的自交不亲和规律的研究与品种自交不亲和基因型的确定。
    7.2 经济林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主要发展方向如下:①主要经济树种的生殖过程、生长发育规律、油脂合成等主要有机产物的生物代谢过程和调控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②经济树种良种壮苗新技术,重点是建立经济树种无性系育苗新技术体系[6];③优良品种的科学配置技术,主要解决自交不亲和经济树种的不同S基因型的品种配置和花期相遇品种配置问题;④经济林栽培的树体管理技术、土壤耕作和水肥管理技术;⑤经济林栽培的花果调控技术;⑥经济林无公害栽培技术[7]。7.3 经济林产品加工利用技术
    主要发展方向如下:①经济林产品多元化,除以木本粮油为主的经济林产品的加工利用外,还要加大对其他经济林产品加工利用的力度;②加工利用深度化,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③质量安全化,保证经济林加工产品的食用安全,着重研究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
    8 经济林产业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8.1 经济林生产的可持续化
        21世纪经济林产业将在现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以木本油料为主的经济林的产量与质量均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他如果品、能源、芳香油、木本药材等类经济林产业将会获得更快的发展,这是由未来社会快速发展、不断进步和人们对这些经济林产品需求增长所决定的。未来经济林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是在发展经济林生产的同时,不能导致经济林产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地力的下降,要实现经济林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充分的认识与严格的管理,而且需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建立完善的科学栽培技术体系特别是地力维持、化学农药的限制使用、生物防治、耕作制度改善等方面的技术体系。
    8.2 经济林种苗的良种化、无性系化
        良种是保证经济林丰产、优质的基础,在经济林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1世纪栽培的经济林木将要全部采用经人工选择或是其他育种方法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这些优质品种不仅具有很好的丰产性能,而且还具有优良的品质特征和抗逆性能,能满足人们对各种经济林产品的需要,满足各产区的不同气候、土壤条件的栽培需要。良种繁育是实现良种化的重要途径,经济林的良种繁育均会采用无性繁殖(除个别树种外),以保证亲本优良性状的稳定遗传和表达。无性系繁殖的方法以嫁接为主,此外还有扦插和组织培养,有很大部分苗木已经实现了工厂化育苗。另外,为保证经济林苗木的真实性,要在各省市建立相应的采穗圃、苗木繁育基地和良种鉴别体系与专门的良种登记、审定及鉴别的管理机构。
    8.3 经济林栽培的集约化、标准化
        未来经济林栽培一般采用矮化密植技术,矮化的主要方法是选用矮化砧,并通过整形修剪等其他栽培技术措施达到矮化的目的[8]。集约栽培贯穿经济林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时期,主要以树体管理、土壤管理、病虫害管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调控为主要内容,要制定不同树种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生产加工行为,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打造产业化和标准化的生产体系。
    8.4 经济林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产业化
        经济林产业将从过去的个体小面积经营、野生半野生资源开发利用,逐步转向面向国际市场,利用各地的优良品种与特定的生态条件,进行优质名牌经济林产品的基地化、规范化经营,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的良种优势、经营优势、产品深加工优势和市场优势,创立适应国际大市场的名牌“拳头”产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利于机械作业,节约劳动生产成本,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服务体系,形成规模效应。
    8.5 经济林产品的多元化、加工利用的深度化、产品质量的安全化
        经济林产品丰富,果品、油料、饮料、药材等类产品应有尽有,除继续发展木本油料产品外,将来还要大力发展其他种类产品,使经济林产品更加丰富多样,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需要。有些经济树种浑身是宝,现只利用了其中的一部分,或是已开发出部分产品,还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随着加工利用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市场发展的需要,经济林产品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对一些经济林产品粗加工后的废弃物还要进行深度的加工,充分挖掘其利用价值,提高其经济效益,也有利于改善环境。经济林产品特别是可食用、药用及林用等产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应加强对品质控制、质量标准、检测技术和监管制度的研究,在自原料到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中努力做好质量监控和食品安全工作。
    9 经济林学科发展分析
    9.1 经济林学科发展的能力分析
        自从1958年我国经济林学科诞生以来,经济林学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学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经济林学科的发展已逐步走上正轨。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家对经济林重视程度的提高,国家对经济林学科的投入将不断加大,各高等农林院校和林业科研院所的经济林教学科研机构将更加健全,实验研究设备日趋先进,从事经济林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和产业开发的人员迅速增长,经济林学科将会得到健康的发展,经济林将成为我国林业三大体系建设的标志性领域,我国的经济林学科将进入世界经济林强国之列。我国经济树种资源丰富,仅重要树种就达200余种;从事经济林科研、教学和产业开发的事业单位迅速增加,现在中国林科院林研所、亚林所及各地方林业研究院所等单位都有一批从事经济林栽培育种和加工利用的研究人员,大多数林业大学(含农业大学林学院)都有一支从事经济林教学科研的技术队伍,而且这支队伍现在还在不断壮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只有原中南林学院招收经济林博士研究生,现在中国林科院、南京林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农林大学都在招收经济林博士研究生(森林培育学科经济林方向),而且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目前我国经济林以每年134万hm2的新增面积快速发展,这将促使我国经济林科研、教学、生产、人才培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要在各农林大学建立经济林学科点(尤其是博士点),确保各省经济林的科研和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推动经济林学科不断向前发展。
    9.2 经济林学科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虽然经济林学科具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着如下多种阻碍因素:一是政府职能部门对经济林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虽然经济林得到了广大林农的普遍欢迎,经济林产业也越做越大,但对经济林作为林业三大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和标志性领域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二是经济林专业和研究生培养的经济林二级学科被变为三级学科,这给经济林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与限制,本科生招收人数锐减,现在只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河北农业大学每年还招收了1至2个班的经济林方向的本科生,这造成了各地对经济林专业人才难求的尴尬局面,而处于森林培育下的经济林学科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经济林学科的发展;三是国家对经济林科技投入的不足,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林业投入有很大程度的增加,但重点是对用材林和生态林建设的投入,而对经济林的投入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科研课题也是这样,“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只保留了几个经济树种的科研课题,而且经费非常少,甚至完全中断了对部分经济树种的科技投入,这就造成了一些经济树种种质资源的流失甚至毁灭,严重影响了其科研的延续;四是经济林高级技术人才的相对较少,全国的经济林学科博士研究生毕业的总人数在100名以下,其中多数是研究栽培育种的,而从事经济林产品加工利用的更少;五是基础研究还很薄弱,对经济林木资源的收集保存、遗传背景、生理变化等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还非常欠缺,这也严重制约了某些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六是经济林产品品质还有待于提高,面对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及外贸市场的制约,无公害食品的开发技术和专业认证工作还有待于加强;七是经济林产品加工利用水平有待提高,我国经济林产品深加工能力和层次都较低,加工产品比重小,产品单一,产业链条短,综合效益比较差。
    10 经济林学科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0.1 重新恢复经济林二级学科,设立经济林专业,
        从根本上消除限制经济林发展因素的影响1998年以前,我国研究生招收培养的学科点设置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点的设置一样,经济林为林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1997年教育部对学科和专业进行调整时,把经济林学科并入到森林培育学科中,现为森林培育学科下的三级学科。随着经济林地位的提高,目前处于森林培育下的经济林学科无法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经济林学科重新回归为林学下的二级学科是目前改善经济林科研环境、推动经济林产业快速发展、加快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只有这样,学科评估时才能正确认清经济林科技发展形势,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才能将经济林与园艺学、农学等学科结合起来,不断完善科研条件,拉近同先进学科的距离;才能有效地开展交流与合作,才能培养一批具有真知灼见的人才,发挥本学科人才和团队的创新能力和本学科的创新优势。
    10.2 建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一批省部级实验室,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
        目前经济林还没有一个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专门的经济林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也极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林研究的发展、系统和深入,使得对经济树种的遗传学基础、生理生化基础缺乏了解,不利于经济树种的改良。为使今后的经济树种遗传改良朝着有计划、有目的的定向改良方向发展,要有专门的机构对目前的主要经济树种(如油茶、板栗等种)从分子细胞的微观水平到林分等宏观水平上进行全面系统的认知。林学为应用学科,经济林学科的发展要为我国的林业重大工程服务,在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经济林学科都具有巨大的优势,要注重同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相结合,最终要将经济林的科学研究落实到提高生产水平上来,落实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来。
    10.3 建立健全的人才体系、技术体系和推广体系,不断推进技术创新
        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林学科已经形成了博士、硕士及本专科生等不同层次的人才结构模式,同时在不同区域、不同院所、不同研究领域都有研究经济林的人才。但是,目前各地区、各院所及各研究领域的人才交流还不够充分,这使得各领域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地相互转化和消化,并在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培养在各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且有较强创新意识的优秀的经济林专业人才,以及目前紧缺的在正确认识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景的前提下既对微观有所认识又对宏观有较强把握能力的经济林人才。另外,还要培养在信息化建设、科技推广和转化、产品包装和推广等方面的紧缺人才。要建立健全合理的人才体系、技术体系和推广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结构。
    10.4 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和目标,建立长期的经济林发展研究计划
        由于林业科学的特殊性,经济林研究历程必然是长期而复杂的,在明确经济林学科发展目标和方向之后,各级各部门(包括政府、科研机构、学校及生产基地)要协调好各自的工作,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稳定管理人员、学科带头人、基地产权及管理方式,不轻易改变已制定的各项计划,根据百年积累下来的关于育苗、定植、栽培管理、采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经验,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各届的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要做好交接工作,切勿荒废前人成果,坚定踏实地对某一树种或某一技术进行探索和发展,不断转化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以利于后期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10.5 完善生产监督体系,制定生产标准,提高经济林的综合效益
        经济林栽培多处于粗放经营的条件下,经济效益比较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警觉给经济林研究发展带来了机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要求愈来愈高。过去,在栽培管理上因采用了一些不合理的技术与措施,致使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严重,没有很好地注重环境的维护和改善。良种良法就是要在林地选择、整地造林、抚育管理、病虫防治等各个生产环节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与措施,目的在于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地力退化,防止环境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要提倡无公害栽培,研究开发绿色食品、安全产品、有机产品的生产技术,要注重生物防治,使产品无残毒或低残毒和加工深度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切实做好经济林的优质高效研究工作。
    10.6 促进学术交流,提升经济林学科学术水平
        要进一步加强经济林学科内和学科外的国内外交流。国内的学科内交流渠道主要是中国林学会经济林分会每年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利用大会报告、墙报、小组讨论、分发论文、会下个人对口交流等形式进行全面的交流;国内的学科间交流渠道主要是育种分会、农业和园艺学会、生物学会等学术会议与用材树种、农作物和其他园艺作物等学科领域的交流;国际交流主要是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形式了解经济林、园艺、农作物、其他生物的学术水平。通过交流,吸收其他学科的先进理念、科学方法和最新技术,并用来武装、改造、推进经济林学科的全面深入的发展

     

    阅读 126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主办单位: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运营:经济林网

    京ICP备05067984号-24

    基于 E-file 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