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    使用指南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作者信息

专业号:经济林资讯


经济林资讯的最新文章:

    微信关注

     
    关注“林业产业论坛”微信号:linyedawosi
    经济林:为什么一定要关注微信?
     

    文章信息

    经济林 > 观点评论 > 综合评论 > 正文

    榆林市以为经济林主导产业 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媒体:陕西日报  作者:陕西日报
    专业号:经济林资讯 2014/11/2 21:20:58

    当下中国,经济林产业逐渐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林业战线频出经验和先进人物的榆林市,自然也高度重视经济林建设,力求林业产业惠民富民。 

    如何实现林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答案只有一个:发展经济林。 

    近年来,榆林市以红枣、山杏、大扁杏为经济林主导产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工作方式,通过土地流转、技术集团承包等手段,使经济林真正成为一项富民产业。2013年全市林业产值达57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900多元。 

    产业富民:经济林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历史:地处黄河中上游的佳县朱家坬镇泥河沟村,有一棵号称“王中王”的古枣树,干周达3.41米,据考证距今已有1400年历史。而在泥河沟村,像这样具有千年树龄的枣树多达170棵。 

    “据考证,红枣栽植在榆林有3000多年的历史。”榆林市林业局产业开发办主任狄龙告诉记者,退耕还林之前,枣树多为百姓自发种植,约有七八十万亩。2000年之后,在国家补贴政策的激励下,枣树面积增长很快。如今红枣已成为榆林经济林第一产业,涉及佳县、清涧、绥德等8个县区,枣农人数有72万人之多。截至2013年底,全市红枣保存面积达170万亩,其中挂果面积为135万亩,枣农人均拥有枣树2亩多。红枣已经成为榆林农民增收的“金蛋蛋”。据统计,正常年份,全市红枣鲜枣产量达40万吨,产值20亿元。在清涧、佳县等红枣主产区,枣业产值已占国民经济总收入的70%以上,占全县总税收的40%以上,佳县、清涧农民人均红枣收入达到3000元。 

    除了红枣产业,近年来榆林市的山杏、大扁杏“两杏”产业也发展迅猛。“两杏”种植面积由退耕还林前的四五十万亩发展到今天的近百万亩,今年鲜杏产量达7.45万吨,杏核产量为1.8万吨,产值2.8亿元。 

    此外,榆林市还积极发展以长柄扁桃为代表的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产品竞争力强、经济效益显著的林业富民产业。作为榆林的乡土树种,长柄扁桃属濒危珍稀保护植物,目前在神木县和榆阳区有天然分布近2万亩。研究表明,其含有苦仁甙、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药用成分,可以作为工业润滑油和保健化妆品的基础油,市场前景广阔。2003年以来,榆林市加强对该树种的保护与研究,完成了从育苗到大面积栽植、从单一的油料到生物柴油的转化,以及其他围绕长柄扁桃的副产品等产业链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已成功研发出长柄扁桃食用油,亩均产油40公斤,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8.1%,油质居各种植物油之首,2013年被国家卫计委认证为新食品资源。2014年6月,全国长柄扁桃产业现场会在榆林成功召开,长柄扁桃正在成为下一阶段全市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2012年三年植绿大行动开始以后,按照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榆林市林业局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实施了百万亩长柄扁桃基地、百万亩优质红枣基地、百万亩“两杏”基地、百万亩沙棘基地建设。在黄河沿岸红枣主产区发展优质红枣经济林,累计新建红枣基地26万亩、改造低产枣园30万亩,北部沙区新建长柄扁桃木本油料林基地25万亩,黄土丘陵区新建大扁杏、山杏经济林基地4.3万亩、核桃基地10万亩、实施山杏嫁接改良14万亩。2013年榆林市林业产值达57亿元,为农民人均增收1900多元。林业产业真正成为一个富民产业。 

    土地流转:经济林长效发展的必然选择 

    故事:上世纪末,在保守闭塞的清涧县爆出一条爆炸性新闻:时任高杰村镇镇长的杨文春,辞去公职,承包了大山深处的樊家岔农牧场的450亩土地,开始栽树养羊。 

    在创业的实践中,杨文春悟出一个道理:山区要发展,综合开发是必然,必须走土地流转、大户承包建基地的路子。2005年,他以20年的承包期承包了李家塔镇李家沟村38户农民的560亩山坡地,2007年又承包了下二十里铺乡十里铺村64户农民的100亩川地,建设红枣矮化密植基地,发展红枣产业。 

    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红枣产业的科学发展,为杨文春的公司插上了腾飞的双翼。杨文春乘胜而上,2009年又与宽州镇牛家湾村、贺家沟村174户村民签订了承包25年土地的合同,将3020亩土地通过土地流转的承包方式转包,建成了全县最大的牛家湾红枣基地。承包期满后,按照树跟地连、地归原主的方式给农民归还土地。这种“大户有赚头,农民有盼头,产业有看头”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山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子洲县淮宁湾核桃示范专业合作社的李长明同样走的是一条土地流转建设经济林的路子。 

    淮宁湾乡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农民收入微薄,青年大都外出打工,撂下许多闲置土地。在外经商的李长明怀着“回报家乡,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愿望,毅然回家乡发展林业产业项目,打造万亩核桃示范基地。 

    在李长明规划范围内的2万亩核桃基地,原本都是些撂荒地和弃耕地,长年无人耕种,但李长明流转这些土地却每亩每年要给当地农民50元,2万亩每年给806户农民支付100万元的租金,户均1240元。同时,目前有200多农民参与基地生产建设,平均每人年收入都在1.2万元左右,不出远门就能挣钱,解决了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目前,李长明已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栽植各种新品种核桃7000亩、生态林2000亩、仁用杏经济林3000亩,建成200亩绿化树种和核桃、仁用杏等经济林树种的育苗基地。 

    “从长远来看,经济林建设必须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而这就要有一定的规模。因此,合理的土地流转是大势所趋。”榆林市林业局局长康文伟说,“近些年,像杨文春、李长明这样进行土地流转发展经济林的人每年都会涌现,全市用于经济林发展的流转土地面积累计已有10万余亩。”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政策支持,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土地流转经营模式,鼓励大户承包造林,引导林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实现‘身边增绿,农民增收’。”康文伟表示。

    技术集团承包:经济林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 

    做法:技术集团承包将任务分解到承包小组,实现承包人员、面积、技术指标、投资、奖惩“五落实”,通过层层考核的办法确定奖惩。

    “栽植经济林和生态林不同,栽培技术、管理措施都要跟上才行。要让农民见到效益,技术指导必须到位。”榆林市林业局产业开发办主任狄龙说。 

    为建立优质高效栽培模式,提高全市红枣、“两杏”、核桃等经济林项目营造水平,提升经济效益,榆林市林业局从今年起全面开展了技术集团承包,实行行政、技术双向管理的办法。 

    据了解,技术集团承包明确了各承包主体和技术干部、乡镇和村领导的职责,将所有建设和改造的经济林承包到地块,通过层层考核的办法确定奖惩。“我们抽调了800多名林业技术干部进行全程指导,500亩以上的营造林小班至少固定一名技术人员,各承包技术干部深入山头地块,落实各项技术指标,严把技术关口,做好技术指导和培训。”狄龙说。 

    同时,项目考核实行百分制,县区技术承包集团组承包的项目任务,考核得分超过90分的,才可以拿到全部投资款,并在下一年度中优先安排项目,加大资金投入;而考核在59分以下的,将被扣除全部投资,并取消下一年度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参与承包的技术干部也与所承包项目的任务考核捆绑,其奖惩与工资、职称评定等挂钩。 

    作为技术牵头单位,榆林市林科所包抓核桃基地建设项目。技术负责人、林科所副所长申世永告诉记者,按照市上实施方案,该所也制定了今年的核桃基地技术承包实施方案,确定了具体分组人员和示范店负责人,印制了《榆林市核桃栽培管理要点》。 

    “我们编写的《管理要点》主要包括核桃丰产措施、树形培养与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几大块,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很受农民欢迎,目前已经印发1万多份。”申世永说,“同时,我们的技术员也会到田间地头给农民亲自示范授课。榆林核桃产业发展时间不长,很多农民种植技术不高,通过我们的授课,能帮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 

    技术集团承包实施不到一年时间,效果已经十分明显。今年五六月间,榆林枣区红枣发生大规模虫害,由于技术人员的及时介入,帮助联防联治,虫害损失得以降到最低。 

    康文伟说:“通过技术集团承包,一方面是让技术人员深入到了田间地头,夯实了责任,真正践行了群众路线;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农民栽植技术和管理水平,产量高了,效益好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我们推行这项措施的初衷完全实现了。”

    经济林建设土地流转是关键

    现代农业的内涵是集约化、科学化、商品化、产业化,而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核心问题是规模化程度不够。经济林建设同样如此。由于我国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殊性,农业生产规模和经济规模都比较小。近年来,虽然各地都在积极促进土地流转,但效果并不理想,榆林市用于经济林建设的土地流转面积累计只有十万余亩便可说明这一问题。 

    土地流转困难背后有多层因素。对土地承包者而言,由于经济林建设的回报周期多数在5年到8年,而前期土地流转、平整土地、购置苗木、生产道路建设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种经济压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那些承包土地栽植经济林的,在最初几年多数都很艰难。 

    另一方面,由于榆林目前土地流转费用偏低,每亩地每年流转费最高不过二三百元,最低仅仅二三十元,导致很多农民积极性不高,甚至宁愿撂荒也不愿流转。 

    此外,据了解,在榆林已成功流转的土地中,有些只是口头协议。在保障措施不完善的当下,农民反悔,提前索要土地经营权的风险依然存在。 

    土地流转是经济林建设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关键。为此,有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应该在土地流转方面出台规范性意见或法律法规,让人们有章可循。同时,对流转土地进行经济林建设的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扶持,帮他们渡过前期难关。毕竟,经济林建设不仅有经济效益,还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阅读 53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主办单位: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运营:经济林网

    京ICP备05067984号-24

    基于 E-file 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