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钱“存”在山上
媒体:江西日报 作者:赵 巧专业号:新闻资讯
2012/10/6 8:52:30
山连着山,岭连着岭,四周连绵起伏的山峰放眼郁郁葱葱,仿佛披上了一层巨大的绿毯……汽车驶过平坦笔直的水泥路,把记者带到一个空气清新、翠绿环绕、生态优美的小山村。
9月27日,记者来到地处偏僻山区的乐安县万崇镇盐丰村,该村去年被评为“省级生态村”。“你别看现在的盐丰村山上树木茂盛,但是以前这里到处都是荒山秃岭,树木几乎被村民砍光了……”陪同采访的盐丰村党支部书记李明兴感慨地说。
盐丰村地处乐安县西北边陲,与永丰县交界,全村380多户共1400余人分散居住在14个自然村,有山地近3万亩,耕地1700亩。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地处偏僻,村民大多“靠山吃山”,靠上山砍树木和柴火卖弄点活钱,过着清贫的日子。长年累月,许多青山变成秃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该村一度被称为“砍柴第一村”。
看着日渐增多的荒山,村里人急了,砍柴赚钱的路走不下去,要大力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改善生态环境,否则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后代。
最早带头植树造林的当数李春华。今年90岁高龄的李春华是名小学退休教师。上世纪80年代初,他退休回到家乡。看到村里许多山头都是光秃秃的,非常痛心。他决心带头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从此,他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扛着锄头、拿着镰刀上山砍杂、挖穴、栽树、抚育……在自家的120多亩荒山上栽种了杉树、松树等树木,如今,这些树木全部成材,成为一座“绿色银行”。从2002年开始,他开始有计划地间伐木材,至今总收入40多万元,成为全村有名的造林大户。
在村干部的引荐下,我们见到了李春华老人,如果不是介绍,眼前这位身材瘦小、但身板硬朗、精神矍铄的老人丝毫看不出是90岁高龄了。
“你别看老人家这么大年纪了,现在他每天还要到山上转转,给林木砍砍杂,30多年了,这已成为老人生活的一部分。”李春华的儿子李仁春对记者说。
在村头,记者正巧遇到了抚育山林回家的村民李仁清、邓春桂夫妇俩。夫妻俩热情地邀请记者到他家坐坐。走进他家,只见两幢并排而建的砖瓦房紧挨在一起,一个足有近百平方米的宽大院子,屋内彩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电应有尽有。
谈起植树造林,李仁清与记者侃侃而谈:“上世纪80年代初,看到村里很多荒山,我想,我们这里是山区,植树造林发展林业一定大有可为。有钱放在银行,不如放到山上建‘绿色银行’。于是,我就带领全家人植树造林,仅仅几年时间,我们家就把300多亩责任山全部栽种了杉树和松树。从1993年开始,开始间伐一些林木,当年就收入13万元。以后又先后几次间伐,累计获益60多万元。”
交谈中,邓春桂兴冲冲地从屋里抱出一大堆奖状,原来夫妻俩因为多年来带头植树造林,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绿色奖章”、“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江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示范户。李春华、李仁清等带头植树造林,让群众看到了希望。于是,许多村民们纷纷效仿。特别是2006年林权制度改革,把山林分到各家各户,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村民造林的热情更是空前高涨。一时间,争山造林、争苗造林在该村成为时尚。村民李春保将前几年在外打工赚的5万多元全部投入到造林上,过起了农忙时种田、农闲时上山造林的生活,就连80多岁的村民李春花,也将自己多年积蓄的几万元家底全部投入到造林中,造了近百亩林。现在,全村380多户村民户户都参与造林,村里全部消灭了荒山,造林面积近3万亩。全村1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达250多户。许多村民依靠植树造林走上了致富路。
更让人欣喜的是,植树造林不仅让村民变富了,也让荒山变绿了,生态环境变美了,昔日的穷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阅读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