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    使用指南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作者信息

专业号:经济林资讯


经济林资讯的最新文章:

    微信关注

     
    关注“林业产业论坛”微信号:linyedawosi
    经济林:为什么一定要关注微信?
     

    文章信息

    经济林 > 新闻动态 > 经济林营造 > 正文

    黑龙江省三北经济林造林助推林业产业发展

    媒体: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作者: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专业号:经济林资讯 2016/8/24 7:16:10

    黑龙江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历时38年建设,形成了一个以农田防护林为基本框架,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多林种、多树种并举,网、带、片,乔、灌、草结合,农、林、牧彼此镶嵌,互为一体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建设成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模式和思路已远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如何有效统筹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协调发展,实现三北五期工程良性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林口县、桦南县在工程造林树种、林中结构调整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营造了一定规模的红树莓和大榛子,取得了成功的栽培经验,示范引领作用明显。

    第一、集生产、储藏、销售、休闲为一体的林口红树莓。林口县不断创新防护林建设机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防护林。2009年成功引种红树莓,种植面积由当初的150亩发展到目前的2万多亩,年产量达15,000吨。由于出产量大、果实品质优良,2011年林口县被命名为“中国红树莓之乡”。县委、县政府在发展树莓种植与苗木繁育的同时,更加注重树莓加工、销售等环节,引进并成立了林源食品公司,实现了原果不出县,就地冷冻加工,产销率达到百分之百,冷冻A级鲜果全部销往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红树莓罐头、果汁、干果、果酱深加工,农民每亩纯收入可达8000-10000元。红树莓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和林口县象征性特色品牌产业。

    第二、发展势头迅猛、产出投入比高的桦南大榛子。几年来,桦南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积极推进平欧榛子栽培,累计营造平欧榛子面积近12,000亩。2016年该县新增榛子面积3,000亩,目前已经打造了两条榛子栽培示范带,栽培面积2,500亩;建设了三个标准化栽植示范基地2,500亩;在青背林场建设了300亩良种苗木繁殖基地,为全县种植大榛子农户提供优质苗木。全县已经有近500亩已经进入结实期,平均每亩净收入约2,000元。一般栽植7年后即可达到结实盛期,每株平均产果6斤,按市场价格每斤20元计算,每亩地收入可达8,000元。

    第三、生态经济林发展应积极推进,科学指导。三北四期工程以来,全省始终把调整树种林种结构,增添工程内生动力作为推进工程建设的重要措施,认真研究并加以落实。2011年以来,东宁、龙江、桦南、林口、尚志、通河等地陆续开展了以平欧榛子、红松嫁接、红树莓等经济林树种为代表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栽培,累计营造经济林约30万亩。上述两个县成功经验再一次证明: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在有效发挥生态功能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大力发展林中经济,大力营造引种驯化成功、栽培技术成熟的经济林树种。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正确引导和大力扶持发展林业经济,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应积极引进以利用森林和林中资源开展精深加工企业,通过建立企业 基地等模式,促进全省林业经济健康发展。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确定经济林造林树种栽植种类和发展规模,科学规划、分类指导,为发展林中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阅读 199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主办单位: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运营:经济林网

    京ICP备05067984号-24

    基于 E-file 技术构建